类器官(Organoids)是由干细胞或器官特异性祖细胞在三维条件下“自组织”形成的微型器官样结构,具有一定的功能、空间结构和细胞异质性。最早起源可追溯到2009年Clevers团队构建的肠道类器官,之后脑、肝、肺、肾等多种类型陆续被成功建立。
近年来,技术路径呈现出以下趋势:
从静态结构走向功能成熟:如脑类器官能产生神经电活动,肝类器官具备CYP450酶活性。
从单一组织走向多组织共培养:如肠+肝联合器官、类器官-免疫细胞共培养,模拟肿瘤微环境。
类器官+芯片(Organ-on-Chip)融合加速:微流控系统为类器官提供近似生理的灌流环境,提升存活与功能。
AI与自动化介入:实现高通量成像、三维结构分析、药物反应预测。
技术发展已将类器官从“高难度科研模型”逐步推向“可标准化产业工具”。
类器官在药效预测方面的表现远超传统二维细胞培养。其组织特异性和类人性使其更接近临床真实情况。尤其在抗癌药、罕见病药物开发中表现突出:
荷兰HUB研究中心与药企合作,将肠道类器官用于囊性纤维化药物的体外筛选,成功推动新适应症获批。
国外多项研究已将肝、肾、心类器官用于毒性预测,与传统动物实验对比显示更高的人体相关性。
澳大利亚Apollo试验将PDO用于结直肠癌个体用药预测,准确率超过80%;
中国多个中心已在肺癌、胰腺癌等方向开展前瞻性“类器官药敏预测+回顾临床疗效”的验证,结果乐观。
类器官有望成为“病人分身”,协助医生制定最优治疗方案。
类器官不是传统模型的替代,而是重新定义“以人为本”的科研路径。在它构建的“微缩人类世界”中,科学家能够提前预判药物反应,医生可以更准确地制定治疗方案,监管者也能基于数据评估风险。
当全球生物医药产业朝着“高效、安全、个性化”迈进时,类器官正成为一把撬动未来的“科学杠杆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