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
脑胶质瘤治疗迎曙光!类器官药敏检测写入中国专家共识,精准狙击“癌王”!

2025-07-24
图片

面对恶性程度极高、传统治疗手段几乎束手无策的脑胶质瘤(尤其是胶质母细胞瘤GBM),患者和医生都在急切呼唤更有效的治疗方法。2025年6月28日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发布《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在脑胶质瘤精准治疗中的应用专家共识(第一版)》,为对抗这一“癌王”点燃了新的希望。

图片



难题:脑胶质瘤治疗的艰难现实
“癌王”的凶险: 脑胶质瘤占恶性原发性脑肿瘤的80%,是致死的最主要原因。其中胶质母细胞瘤(GBM)恶性程度最高,患者中位生存期不足17个月

治疗瓶颈难破: 标准治疗方案(手术+放化疗)的效果已达瓶颈。即使加入肿瘤电场治疗(TTFields),患者生存期也仅延长不足3个月。过去二十余年,脑胶质瘤的治疗进展甚微。

精准治疗的困境: 基因检测指导的靶向治疗本被寄予厚望,但受限于肿瘤异质性强、可用靶向药少、检测昂贵及结果差异大等因素,仅有约7%的患者能从中显著获益远未达到预期。

复发、耐药、无药可用,是众多脑胶质瘤患者面临的残酷困境。寻求新的、更有效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迫在眉睫。




类器官药敏检测——体外复刻肿瘤的“试药替身”

在此背景下,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技术(简称类器官药敏检测)是被寄予厚望的先进技术,《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在脑胶质瘤精准治疗中的应用专家共识(第一版)》的发布,是这项技术规范用于临床的标志,是患者的福音。

1. 什么是脑胶质瘤类器官?

它是在实验室里,利用患者手术中取出的新鲜脑胶质瘤组织,在特殊条件下培养出的、具有三维结构的微小“肿瘤模型”。它神奇地保留了亲本肿瘤的核心特征:

病理学形态, 类似真实肿瘤的组织结构。

遗传学特征,携带导致肿瘤发生的基因突变。

异质性, 包含肿瘤中不同类型、不同特性的细胞,模拟了肿瘤内部的复杂性。

对治疗的反应, 能反映患者肿瘤可能对药物的敏感或耐药情况。

简单说,它就是患者自身肿瘤的一个“微型体外副本”。

2. 如何用它进行“药敏检测”?

构建“副本”, 将患者手术获取的新鲜肿瘤组织在实验室培养成类器官。体外“试药”, 将多种候选抗癌药物(包括已上市药物、在研新药、靶向药、免疫细胞疗法等)作用于这些类器官。评估效果,通过观察类器官的生长状态、细胞活性、形态变化、代谢活动等指标,精确评估各种药物(或药物组合)对该患者特定肿瘤的杀伤效果。指导临床, 筛选出最可能对该患者有效的药物或方案,为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强有力的实验依据。

3. 核心优势:为何它被寄予厚望?

高度模拟患者肿瘤远超传统细胞系或动物模型,能更真实反映患者肿瘤的异质性和复杂性。

预测性强,研究证实,类器官对药物的反应(如CAR-T细胞的杀伤效果和细胞因子释放模式)与患者体内的实际反应高度一致,是可靠的“替身”。

高效快捷, 相比动物模型,构建周期短、成本低、成功率高,更适合临床快速决策。

个体化精准, 真正实现“一人一药”的精准筛选,突破“千人一方”的局限探索新药/新方案, 为患者测试指南外药物、在研新药、联合用药方案甚至前沿细胞疗法(如CAR-T, CAR-M, CAR-NK)提供了安全高效的平台。




共识核心:哪些患者最可能受益?如何规范应用?

这份凝聚国内顶尖专家智慧的共识,为类器官药敏检测在脑胶质瘤领域的规范化应用提供了重要指导:

1. 优先适用人群:

标准治疗(手术、放化疗、电场治疗等)失败的患者。肿瘤复发、转移或产生耐药性的患者。患有罕见或难治性脑胶质瘤亚型,现有指南推荐方案有限且预期效果不佳的患者。参与其他临床试验中途退出,需要寻找新方案的患者。充分了解技术后,自愿要求进行检测的患者。
       核心:为面临“无药可用”或“用药无效”困境的患者,提供寻找新希望的可

2. 药物选择标准(关键!):

优先级,遵循证据级别高低。首选各级临床指南推荐药物(如替莫唑胺、PCV方案)。

范围广,已上市但未批脑胶质瘤适应症的抗癌药。正在进行脑胶质瘤临床试验的药物。前沿靶向药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、新型细胞疗法(CAR-T等)。有科学或临床证据支持的其他抗癌药/在研药。

选择依据至关重要,必须结合患者的组织病理学分子病理学检测报告。由脑胶质瘤分子病理专家或多学科团队(MDT)会诊,分析驱动肿瘤进展的关键信号,据此选择最可能起效的靶向药或在研药纳入检测。

特殊考量,前药(如卡培他滨)需使用其活性代谢物(如5-FU)进行测试。

抗血管生成或免疫调节类药物的检测,需评估类器官中血管/免疫细胞含量,避免因体外培养丢失导致假阴性。

3. 标准化操作流程(确保结果可靠):

1.知情同意: 患者充分理解流程、获益与风险后签署。2.术中取样:新鲜、避开坏死/烧焦区域的肿瘤组织,快速置于低温保存液。3.组织新鲜度是成败关键!保存运输: 4-8℃无菌密封,快速送达实验室。4.类器官构建培养: 常用方法(基质胶包埋、悬浮震荡或二者结合),单位自选成熟可靠方案。5.鉴定与评估: 培养后需鉴定其代表性并评估生长状态(如参考Ki67阳性率修正)。6.确定待测药物: 依据上述标准,由MDT等综合确定。7.药敏检测:药物分组,设置重复。药物浓度需略高于处理普通细胞(因类器官立体结构渗透难)。处理时间通常24-96小时。优先单药,充足时可测联合方案。8.结果评价与报告: 尚无金标准。常用指标:半数抑制浓度(IC50)、ATP活力检测、类器官球体积/形态变化。报告需直观清晰(如图表、排序)。




AI与工程学赋能,潜力无限

共识前瞻性地指出了技术发展的方向:

人工智能(AI)的四大应用:优化培养: AI智能调控,优化甚至创新类器官构建培养方案(如优化3D生物打印)。智能图像分析: 深度学习高效处理类器官病理图像,辅助结果判读。整合组学大数据: 开发算法整合药敏检测产生的海量基因组、蛋白组等多维数据,挖掘更深洞见。提升流程效能: AI辅助药物筛选(虚拟初筛)、结果评价、报告生成,提升整个检测流程效率和标准化。

医工交叉——类器官芯片:

微流控技术与类器官结合,构建更精密模拟体内微环境(如血流、机械力)的“芯片上的器官”。有望提供更逼真的药物反应测试平台,是下一代类器官模型的重要方向。




划时代意义:监管变革与患者希望

共识特别强调了其深远意义

监管认可: 美国FDA、中国国家药监局(NMPA)等已陆续出台政策,明确类器官模型可作为药物非临床研究(毒理、药效)的动物实验替代或补充这是药物研发监管史上的重大变革。

写入指南: 《中国抗癌协会脑胶质瘤整合诊疗指南》(2024版)已纳入类器官药敏检测作为个体化治疗的选择性参考。

患者福音: 为深陷治疗困境的脑胶质瘤患者,特别是标准治疗失败、复发耐药的患者,开辟了一条基于自身肿瘤特性寻找有效方案的精准化、个性化道路




黑暗中点亮精准之光

脑胶质瘤,尤其是GBM的治疗之路漫长而艰难。首版《类器官药物敏感性检测在脑胶质瘤精准治疗中的应用专家共识》的发布,标志着中国在该领域迈出了规范化、推广化应用的关键一步。这项技术以其高度模拟患者肿瘤、预测性强的独特优势,为突破治疗瓶颈带来了实质性的希望。

尽管在标准化(如结果判读)、成本可及性等方面仍需完善,多中心大样本研究有待推进,但其方向已然明确,未来可期。随着AI、类器官芯片等技术的深度融合,类器官药敏检测有望成为脑胶质瘤精准医疗的核心支柱之一。

对于挣扎在生存线上的脑胶质瘤患者而言,类器官药敏检测,无疑是黑暗隧道中亮起的一盏精准之灯,指引着个体化生存希望的方向。我们期待这项技术在中国共识的指导下,更快、更规范地惠及广大患者,为抗击“癌王”增添有力的新武器。

微信图片_20250709144559.jpg

麒麟医药概况:公司现有一个类器官生物样本库。一个类器官产业创新研究院,三个实验室,分别是麒麟一号实验室,麒麟(上海)细胞实验室,肿瘤类器官联合实验室(与山东理工大学共建)。截至目前公司已获得近30项荣誉资质,并拥有了发明专利5项,实用新型专利20项,软著15项,SCI论文5篇。

主营业务:类器官培养、储存,肿瘤类器官精准用药筛选,利用类器官技术开展药物研究合作(CRO)服务,肿瘤超早期筛查和干预。

图片

Tel/联系电话:400-067-0995

Mail/邮箱:service@qlyiyao.cn

Address/地址: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唐冶西路银丰东八区企业公馆A15





分享